-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栏[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投[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征[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刊[06/29]
以笔为枪,那些年敌后根据地涌现的抗战文艺作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和组织下,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以笔为刀枪,以文字为子弹,投身抗战,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战斗力、感染力的文学作
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和组织下,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以笔为刀枪,以文字为子弹,投身抗战,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战斗力、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其中,反映敌后根据地斗争的作品,正面表现出抗战斗争的艰苦卓绝与军民的同仇敌忾,成为抗战文艺作品中熠熠发光的经典之作。
《吕梁英雄传》
作者:马烽、西戎
《吕梁英雄传》是晋绥解放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抗日生活丰富、物质条件却极为落后、文学创作较为薄弱的时代,它领跑了解放区长篇小说的创作。同时,作品表现的火热战斗生活所引发的强烈关注,不仅有力地宣传了抵御外辱的民族精神,同时也鼓励了一批批热血青年走向抗日战场,在精神层面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吕梁英雄传》的故事来源于晋绥边区真实的战斗英雄事迹。1944年12月7日,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大会在陕北神府县召开,会上表彰了780名各类抗日英雄,其中包括124名民兵英雄。正是在这次大会期间,《晋绥大众报》的负责人找到马烽、西戎,请他们在报纸上介绍那124位民兵英雄的事迹。此前,虽然马烽、西戎都在延安部队艺术学校学习过,但是,他们学习的专业都不是文学,马烽学的是美术,西戎学的是戏剧。不过两个人都对文学创作有着浓厚兴趣,并已经创作出一些作品。对《晋绥大众报》的信任他们特别感激,立即着手对这124位抗日英雄的事迹进行整理。报社对作者提出的要求是,挑选其中的典型材料进行加工,编写成故事在报纸上连载。这样,两位作者就根据这些民兵战斗英雄的事迹写成了这部长篇小说。
《洋铁桶的故事》
作者:柯蓝
《洋铁桶的故事》以沁源围困战为背景,描写了民兵英雄吴贵(外号“洋铁桶”)组织抗日游击队,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辟抗日根据地,对伪军进行政治攻势以及捉特锄奸等的故事,歌颂了以吴贵为代表的晋东南边区人民抗日爱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操,抨击了日军、汉奸杀戮蹂躏人民的血腥罪行。《洋铁桶的故事》是解放区第一部用章回体形式反映人民抗日斗争的中篇小说,作者为柯蓝。
柯蓝原名唐一正,湖南长沙人。1937年肄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后由徐特立介绍去延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第二期文学系毕业后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和《边区群众报》担任记者、主编。1940年开始使用笔名“柯蓝”。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向沁源人民致敬”的社论后,那时只有20多岁的柯蓝,正是在沁源人民英雄业绩的鼓舞下,迅速写出了这部 《洋铁桶的故事》。作品1944年在延安《边区群众报》上发表,原名《抗日英雄洋铁桶》。该文一经发表,影响空前,曾在十一个解放区用九个版本印行,还受到毛主席的推荐,由军调部带到大后方在香港出版,流行东南亚,被日本、苏联翻译,曾获延安文教大会一等奖。
《鸡毛信》
作者:华山
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边放羊,边放哨,监视着前面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
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就这样,海娃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雨来没有死》
文章来源:《文艺生活》 网址: http://www.wyshzzs.cn/zonghexinwen/2021/0610/1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