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栏[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投[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征[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刊[06/29]
以文艺创新赋能文化强国建设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生活中最活跃的板块之一,是衡量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文化繁荣是民族兴旺发达、人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生活中最活跃的板块之一,是衡量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文化繁荣是民族兴旺发达、人民精神富足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拥有灿烂辉煌的古代,经历了自省自强的近代,正在走向全面复兴的未来。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文化强国建设取得了重大进步,文化对于社会生活的支撑作用、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精神风貌的塑造作用、国家形象的展示作用日益显著。文学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最易于感受并最广泛地影响人们心灵世界的内容。古往今来,文化强盛的时代往往伴随着文艺高峰的出现,并以之为标志;文化复兴时代的来临,也总是以文学艺术的新气象为预兆和先导。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综观文艺史行进的历程,我们总是可以感受到一种蓬勃的创造活力。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文艺和美的内在诉求,构成了文艺创造活力涌流最重要的条件。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其中自然包含着更高更新的文艺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就必然要求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
众所周知,任何文艺创造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进行的,创造活力如一条奔涌的河流,历史条件则如宽阔的河床,制约又引导着水流的方向和样貌。在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创造活力的多层面多样化迸发,构成了当代中国文艺领域的重要特征。如名为《后浪》的视频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短短两天收获1000多万的点击量、17万条弹幕,让人充分感受到文化创造的活力,也反映出新时代多元合力推动文艺建设的格局。今天的中国文艺已超越了“单位文艺”的格局,如多棱镜般折射出五彩斑斓的社会变革图景,呈现出丰富的面貌。互联网的发展,更前所未有地广泛激活了文艺创造活力,让每一个有志于文艺创造的组织或个体,拥有了“一试牛刀”的机会。
文艺创新植根于文化传统的血脉。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文艺的每一座高峰,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文化有根有源,无法割断,也无法移植。同时,作为人性的表达,文化又必须由担当现实生活的人来承载。这些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不断趋于成熟和理性。越来越多的人支持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回归。传统文化不再仅仅是课本上的“四大发明”、博物馆里的秦砖汉瓦,也不仅是论文著作中“仁义礼智信”等理念名词、西方汉学家津津乐道的研究客体,而是越来越成为当代中国人念兹在兹的生活内容。这为文艺从传统文化宝库汲取营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年,传统文化在文艺中的呈现,既表现为价值理念、内容题材,也表现为美学形式、艺术风格。最重要的是,传统文化已不仅是当代文艺的“元素”,而正在成为其标识性的韵味。人们从文艺中不仅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更得到一种浸润式的心灵体验。当代中国人正以多样的方式感受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并在与先人心灵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作为新时代中国人的底气和骨气。
需要指出的是,文艺是传统的载体。而传统包含过去,也包含未来。传统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我们走过的道路,而且在于给予我们如何前进的智慧。换言之,传统的可贵在于它以已实现的现实性,提供了处理将实现的可能性的方案。纵观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创新发展的历程,固然伴随着“后浪”疾奔而至的冲击,但又何尝不出自“前浪”包容有序的欣然接纳。文化每一次新的创造都体现出社会转型和变迁的深厚基础,彰显了社会发展和生活变化催生的新感受、新想象和新诉求的文化表达。以文艺的形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需要“承百代之流”,更需“会当今之变”。文艺创新不是“旧瓶装新酒”,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是以“由熟返生”的手法,在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形式中焕发出当代人所乐于感受的美。
俗话说,“小河有水大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文化生态的特点与自然生态有相似之处。毋庸讳言,不同人群之间存在文化壁垒。主流文化与支流文化的分野、碰撞和融合是个永恒的话题。文化生态越是自信、包容、开放,碰撞越可能促进融合,对话越可能凝聚共识,差异也越可能变为特色。壮大主流文化,提升其辐射力和影响力,无疑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也是衡量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尺度。然而,文化创造不能拘于一格、形于一态,否则就会千篇一律,甚至面目可憎。中国古人早就明白“和而不同”的道理。当代中国文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既可看作对文化兴旺发达状态的描述,也可视为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表述。在良好的文化生态下,多样化主体创造的新文化因子就如欢快流淌的小河,从四面八方向大河汇聚,我们所同处的这条中华文化之河才会拥有波涛奔涌的壮观。
文章来源:《文艺生活》 网址: http://www.wyshzzs.cn/zonghexinwen/2021/0520/1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