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栏[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投[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征[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刊[06/29]
文艺百家丨豆瓣评分3.8,《八月未央》为何没能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影史上最不幸的原著作者大概要数法国人鲍里斯·维昂了。1959年6月23日,维昂在观看由自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时被气得心脏病发作,于送医途中逝世。在去世前他曾公开谴责这部电影
影史上最不幸的原著作者大概要数法国人鲍里斯·维昂了。1959年6月23日,维昂在观看由自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时被气得心脏病发作,于送医途中逝世。在去世前他曾公开谴责这部电影,要求将自己的名字从演职员表里删去。从此,被“糟蹋原作”的改编“气得要死”不再只是一种形容。
本月,由小说《八月未央》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上映两天后,原作者安妮宝贝发布了一条长微博来讲述自己的观影心得。虽然不似维昂那样态度激烈,但字里行间也透露出对剧本的不满:“编导部分有明显薄弱与缺陷。导致电影的那些优点部分与其割裂,而缺陷也显得孤立而强烈,使电影没有达成平衡,强的更强,弱的更弱。”与此同时,《八月未央》在评分网站上也已经跌到了3.8分,如今已改名“庆山”的安妮宝贝正在成为影史上无数“拙劣翻拍受害人”中的最新一位。
在很多人眼中,安妮宝贝是“疼痛青春”写作的代表作家。她的小说里充满着对流浪、远方、文艺等符号的过度渲染和对于三角恋、意外怀孕等言情套路的公式化运用。然而在2016年同样翻拍自安妮宝贝原著的《七月与安生》中,这些符号和套路一样不缺,影片却成为了近年来国产青春片中罕见的清流,口碑与票房双收。可见套路本身并不是问题,类型片并不拒斥套路,问题是对于套路的呈现有没有跟上时代。
《八月未央》的小说出版于2001年,改编剧本早在2007年已经写好,当时还获了奖。直到2018年导演李凯才将它从抽屉里拿出来正式投入拍摄。如果没有《七月与安生》的意外成功,可能《八月未央》还处于尘封状态。
讽刺的是,《八月未央》的关键情节和《七月与安生》几多相似之处,评价却处于正负两极:就像七月与安生一样,未央与乔也是一对性格迥异的闺蜜。未央性格独立,是浪迹天涯的酷女孩,对应着安生;乔则是乖乖女,对爱情和家庭充满了幻想,对应着七月。两个姐妹都爱上了同一个男人——朝颜,这个三心二意的男人就像是《七月与安生》里的家明,明明已经与乔订下婚约,却对自由自在的未央一见钟情。两场三角恋都同样以两位女主角之一的死来收束,只不过七月是死于难产而乔是割腕自杀,未央和安生都在故事的结尾成为了母亲。
如果干巴巴地复述这些情节,大多数观众都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是切入点的不同却使相似的情节具备了不同的格调:在《七月与安生》中,家明悔婚而去,安分老实的七月无法在小城里再呆下去,不得已辞掉了安稳的银行工作离开家乡。镜头一转,我们才知道:原来这场悔婚正是七月一手安排的苦肉计。她在心底里羡慕安生的自由闯荡,恐惧被无爱的婚姻所禁锢,不得不以这种方式逃离一成不变的既定命运。
影片后半段七月与安生交换身份的情节在原著中并不存在,它体现了李咏琛等编剧班底的功力:“弃妇”本是一个悲惨身份,《七月与安生》却一下子把它扭转过来,变成了主人公追求自由的起点。
在《八月未央》中,类似的原创“反转”发生在乔去世之后,观众们经由日语教师之口得知:乔选择自杀是因为得知闺蜜与男友出轨,一心成全二人。但这个“反转”不仅没有升华角色,反而把乔这个本就被塑造得软弱痴情的角色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没有独立人格的工具,因此影片也无法得到观众的认同。
从这一增一减之间,我们就可以看出《八月未央》和《七月与安生》的差距:前者将主人公塑造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纯粹为爱情而活的“圣母”;后者则把她当作有血有肉有追求的人来看待。
在原著中,未央如同黑色电影中的“蛇蝎美人”,她的爱也是进攻型的:未央的母亲因为轻信男人的诺言而一生不幸,未央从乔的身上窥到了与母亲相近的气质,因此她决定拆散乔与朝颜,这既是对乔的挽救也是对她的占有。引诱朝颜出轨其实是未央为了向乔证明男人的海誓山盟都不可信,而电影版改编恰恰把这里处理成了未央对朝颜欲拒还迎,未央在情爱游戏中的主导权被不声不响地削去了。
从《八月未央》的海报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原版故事里被未央操纵的朝颜升级成了真正的主人公,他处于海报的中心位置,未央反而成了配角。朝颜的欲望、选择直接决定了两位女主的命运。而未央对乔的占有欲被隐去了,变成了一个被动的叙事者。
文章来源:《文艺生活》 网址: http://www.wyshzzs.cn/zonghexinwen/2021/0429/1400.html
上一篇:党的理论进基层,文艺巡演惠民心
下一篇:我的家乡我的村|这个小村有点“文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