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栏[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投[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征[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刊[06/29]
一台好听好看好懂的文艺党课!首部聚焦中共二大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如果说一大的召开是“开天辟地”,那么二大的召开就是“伟业初成”--在二大所在地辅德里,党章诞生,组织形成。从一大所在地树德里到二大所在地辅德里,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百
如果说一大的召开是“开天辟地”,那么二大的召开就是“伟业初成”--在二大所在地辅德里,党章诞生,组织形成。从一大所在地树德里到二大所在地辅德里,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百年前那么年轻的人是如何在风云诡谲的暗战中劈开天地间的一线光明?如何以个人肉身乃至几代后人的无望期盼换来党章保全、家国幸福?
4月23日起在大宁剧院上演的非虚构戏剧《辅德里》依据史实文献、艺术化再现二大乃至建党初期的人物故事,是首部聚焦第一部党章,以二大会议所产生的七份重要文件为主线的非虚构戏剧。
据了解,《辅德里》是迎接建党百年之际,2021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的开幕大戏,将于大宁剧院上演4场。该剧由静安区委宣传部、静安文旅局出品,这不仅是一台“好听好看好懂的文艺党课”,更是由辅德里这个红色地标形成IP标识,开展一系列红色文化品牌创建。
“非虚构”戏剧:做“历史的收集者”
“吾兄系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望速前来参与经营……”在《辅德里》第12场《重逢》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据党史专家透露,这句话出自写给李达的一封信,“潜台词”是召唤李达速速前往解放区参加重要工作。该剧在创作过程中确保剧中出现的文字、对白等语言,都有历史出处。
为什么要做“非虚构”戏剧?艺术创作多虚构,历史事件贵在真,以艺术再现党史,又如何做到两者兼顾?导演、总叙事牟森表示:“1993年王会悟去世,同一年,上海要建造南北高架,在拆迁的进程中,辅德里得以保留--历史本来就有的命运感、戏剧性,是我们编造不出来的。”青年编剧吴冰感慨万分:“我们一度考虑过虚构,但是在过程中发现,无论我们怎么去创作、去虚构,都不如历史真实来得更为感人。”最终,剧组最终决定做“历史的收集者”,就是整理、挖掘了历史故事。
该剧制作人李东表示,真实、精准地传递史实信息,是第一要义。“非虚构戏剧”这个品类的定义,就确保剧目中所有的文字,都不是虚构的,在全面开展党史学习之际,希望这部非虚构戏剧能让观众感到好听、好看、好懂;从而做到入耳、入眼、入心。
“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我觉得这样最受群众喜闻乐见,因为戏剧比一本书读者群更大、广更深。”陈独秀孙女陈长璞表示,“当代年轻人应该继承和传承老一辈的革命文化传统、坚定信仰,能够达到敢于献出自己生命的这样高度。通过戏剧的表现形式,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因为过去的这些先人为了理想、为了信仰,他们连姓名都不要,他们连自己的家都不顾,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他们宁可牺牲自己,都要为老百姓带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张人亚的侄孙张建一表示,“我们对这个戏抱着很大的期待,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守护党章的故事,激励我们更好地奋进。”
用时尚跨媒体形式:致敬百年前的“九零后”
舞台上铺满天幕的视频叠化出上海地图的“生长”,展现出辅德里位于1993年启动的“申”字南北高架工程的中央位置。天幕前的三角钢琴前,同一年95岁的王会悟回忆起与辅德里相关的点点滴滴……故事就此开始。
如何让观众看得懂、看得带劲是这部历史题材的戏?《辅德里》在呈现形式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牟森提出了“叙事性内容、雕塑性身体、歌唱性台词、总谱性歌唱”,全剧的结构更接近于奏鸣曲,形式上由演员时而成为歌队演员以宣叙调来叙述故事,时而成为剧中角色以咏叹调表达情感。
剧中台上二三十位一专多能、一人多角的白衣演员;既具有叙事性又情感丰沛如电影音乐般的歌曲和音乐;兼具解说功能和视觉冲击的天幕上的视频……这三大元素交汇出饱含情感、富有能量的“动态油画”“活动雕塑”等均有仪式感、经典感的场面,也是对舞台视觉的美学重塑。
该剧年轻的编创团队大多来自美院建筑艺术学院、视觉当代创意媒体等专业,他们以叙事空间构架舞台空间,以多媒体演绎跨越时空,从建筑“破圈”舞台,正如电影的“蒙太奇”手法的本身就源于建筑术语,意为“结构、装配”。石库门,作为上海海派建筑美学的典型元素,也成为《辅德里》的海报意象。
文章来源:《文艺生活》 网址: http://www.wyshzzs.cn/zonghexinwen/2021/0424/1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