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栏[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投[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征[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刊[06/29]
新时代人民文艺的审美特征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以下微信来源于:“斯文在线”微信公众号 人民文艺选择人民的立场,就是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用文学艺术创作维护好、发展好时代社会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以下微信来源于:“斯文在线”微信公众号
人民文艺选择人民的立场,就是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用文学艺术创作维护好、发展好时代社会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眼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向聚焦,双脚扎进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现实生活土壤,新时代中国文艺才能为世界贡献出特殊的声响色彩和审美风范。
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历史发展与时代感召都期待着广大文艺工作者拥抱新时代,投身新时代,观照新时代,写出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贵起来的心路历程与伟大史诗,推动新时代人民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用文学艺术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这是人民文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必然指向和时代要求。
文学艺术创作过程所遵循的审美规律,就是文艺的实践逻辑。文艺实践逻辑内在地决定着文艺作品的品质和质量,是文艺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新时代人民文艺,必须遵循文艺创作的实践逻辑,站在人民的立场观照人的文学。
文艺的审美特征,要求人民文艺必须充分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自由。无论是革命文艺,还是人民文艺,其社会定位与功能属性都是对文艺作品的意义分析,是文艺的外部特征。只有审美经验才是文艺的内部特征,是文艺实践的内在逻辑规定性。外部特征与内部特征相互制约,但决定文艺之所以成其为文艺的决定性要素是文艺审美的内部特征。列宁在谈论党的文学事业时说,“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文艺创作过程,是一种艺术生命孕育生长的经验,伴有强烈的个体生命情感活动。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状态下,作家艺术家才能完成文学艺术构思、孕育、创作过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提出“文艺为政治服务”的主张,同时强调指出:“我们所说的文艺服从于政治,这政治是指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在当时抗日战争环境下,“文艺服从于政治,今天中国政治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抗日”。凡是拥护抗日政治主张,就可以参加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是进步的文艺,就是团结的对象。这是一种恪守底线思维的文艺工作方式,是被历史证明为成功有效的经验。
改革开放新时期,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后,邓小平谈到,“文艺界刚开了文代会,我们讲,对写什么,怎么写,不要横加干涉,这就加重了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对自己工作的要求。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个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双百”方针是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工作指导方针。“三不主义”是指“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我们要广开言路,广开才路,坚持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让各方面的意见、要求、批评和建议充分反映出来,以利于政府集中正确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把我们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沿着这个文艺工作指导原则,历任中共领导人都强调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保护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精神,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发展繁荣的良好环境。
文艺的审美特征,要求人民文艺必须倾情观照具体的现实的人的生活和生命状态。“人民”是复合概念,生活中的你、我、他,个人不等于人民。但是,文艺审美的基本特征必须建立在个体人的生命经验基础上。所以,人民文艺作为一种文艺类型,人民是其上线,人是其底线。这种人,就是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受过革命斗争洗礼,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现代公民自觉意识的生命个体。“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憎,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他们经历的生死浮沉、苦难辉煌,他们参加的革命斗争、艰辛劳动,他们创造的英雄业绩、工作奇迹,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都是文学艺术表现的审美对象。文艺家们只有进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深入到他们的心里去,融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才能写出鲜活的文字,塑造出生动的形象,把握时代的脉搏,唱响时代的心声。
文章来源:《文艺生活》 网址: http://www.wyshzzs.cn/zonghexinwen/2021/0317/1190.html
上一篇:文艺百家 | 《三十而已》《青春有你》和李子柒
下一篇:“文艺且不庸俗的文案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