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文艺名家讲故事——下苦工 练真功》李军

来源:文艺生活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他是痴迷于国粹艺术大半生的当代京剧人,不断探索着国粹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文艺名家讲故事》之《下苦工练真功李军》将于2021年2月16日(正月初五)11点30分在CCTV-3、2月18日7点


他是痴迷于国粹艺术大半生的当代京剧人,不断探索着国粹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文艺名家讲故事》之《下苦工练真功李军》将于2021年2月16日(正月初五)11点30分在CCTV-3、2月18日7点22分在CCTV-11,2月19日8点19分在CCTV-15持续播出。


导演手记

本集导演:李维宁

记得自己在刚接到这一集采访任务时,心里是忐忑的。对京剧一窍不通的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先在网上查找了一些有关李军老师的资料,“成长于京剧世家”、“杨派老生”、“梅兰芳金奖大赛获得者”......面对这些标签自己依然没有头绪。

不过很快自己就冷静了下来,我想,无论是哪个领域的佼佼者,其背后的成长经历一定是不凡的。我决定尽量避开自己在“梨园”上的短板,而是把着力点放在他这个人身上。抱着这样的心态我踏上了开往上海的动车。

与李军老师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上海京剧院的正门口。眼前的他保持着匀称的身形,身上没有一丝赘肉,举手投足间所透露出的矫健利落,打破了我对他这个年纪中年人“臃肿油腻”的印象。很显然,如果在生活中没有严苛的自律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几句寒暄过后,我随他来到了他自己的工作室。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字画,他见我看得仔细,便一一介绍起它们的来历,其中大部分都是他的书画名家朋友们的雅赠。不难看出,李老师是个爱交朋友的人。与满墙字画相呼应的是横于对面的一张两米长实木文案,笔墨纸砚陈列其上。当下很多有了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人都喜欢“舞文弄墨”一番,以此来彰显自己的“雅兴”,我暗自揣摩着。而当我走上前去,望见案上那幅临了一半的字帖后,突然意识到李军对于这个“雅兴”似乎是认真的。李老师解释说那是他平时工作累时的放松方式,而这一习惯他自己已经坚持了三十多年,甚至其间还得到过欧阳中石先生的指点。而就在那次拜访的几个月之后,他的书法作品还办了一次小型展览。不难看出,书法于他而言并非只是一时“附庸风雅”的业余爱好了。


就在与李军老师初次接触的第二天,他叫上我去参加一个饭局,地点是在一位上海老先生的家中。那位老先生和家人用一桌丰盛的上海本帮菜招待我们。能够吃到上海人的家宴,可见李军与这位老先生关系的亲密程度。通过酒席间的闲聊我才弄清楚,这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原来是李军的戏迷,他听李军的戏已有二十多年。

李军是在三十岁时才从山东京剧院调入到上海京剧院的,作为一位北方的京剧演员想要在“上海滩”立足并获得本地戏迷的认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仅仅两天的接触让我对这位老京剧人产生了兴趣,一连串的问题从脑海中闪现出来。健谈的李老师回忆起了他幼年时后台听戏的趣事、童年时外公教他学戏时的严、戏校练功时的苦、青年时无法登台的“不得志”、以及如何在“上海滩”赢得掌声的拼搏历程。

短短三天的前采让我对李军老师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这使得接下来的拍摄异常顺利,特别在采访环节我花了更大的力气。看着监视器中李老师在回忆自己过往时的那份真挚流露,我对于最终的成片心里有了底。




文章来源:《文艺生活》 网址: http://www.wyshzzs.cn/zonghexinwen/2021/0225/1092.html



上一篇:文艺百家|《侍神令》陪跑春节档,游戏改编电
下一篇:文艺作品“走心”才有生命力

文艺生活投稿 | 文艺生活编辑部| 文艺生活版面费 | 文艺生活论文发表 | 文艺生活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艺生活》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