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刊[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征[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投[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栏[06/29]
“江姐”于蓝去世,她说文艺创作最牢靠的办法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刘雨涵 据悉,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于27日晚在北京病逝,享年99岁。 从影70余年,于蓝最经典的银幕形象,是曾经在1965年上映的电影《烈火中永生》所扮演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刘雨涵
据悉,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于27日晚在北京病逝,享年99岁。
从影70余年,于蓝最经典的银幕形象,是曾经在1965年上映的电影《烈火中永生》所扮演的“江姐”一角,此外她还有代表作《龙须沟》《革命家庭》《侦察兵》等。
结束演员生涯后,于蓝又一手组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担任厂长,为开拓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继续发光发热。
这位走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老表演艺术家在晚年时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于蓝去世的消息,由她的小儿子、著名导演及演员田壮壮首先在朋友圈中确认。
田壮壮于28日凌晨在朋友圈发文:“妈妈走了,现在你的感官不再起作用,你的心独立,赤裸,清明且处于当下……感谢所有关心妈妈的人,我想独自安静几天。”
随后,中国电影集团、于蓝同志治丧委员会发布讣告称,于蓝于6月27日晚21点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病逝,享年99岁。因疫情期间,将遵照家属意愿,丧事从简。
于蓝的去世引发了业内外人士的缅怀。
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电影表演艺术家王晓棠在悼念书中写道,“于蓝是‘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是我敬重的前辈。于蓝是‘最美奋斗者’,是中国电影界的骄傲。”
导演冯小宁说:“正是因为于蓝老师对年轻一辈电影工作者的提携帮助,才让我们有机会施展自己的热爱,她是一位没有一点架子、真正的艺术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怎么去做一名艺术工作者。”
网友们也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自己的哀思,“永远的江姐,走好”。
于蓝从影的生涯与新中国同岁,而她最著名的银幕形象,便是在电影《烈火中永生》扮演的“江姐”一角。
因为于蓝出色的演绎,“江姐”的形象被定格在了于蓝的脸上,而于蓝却说她很少回看这个角色。
“我不敢看,大家老管我叫‘江姐’我不好意思,‘江姐’走了,我似乎成了她了,我挺不好意思的。”
其实“江姐”的故事能够被搬上银幕,正是缘起自于蓝的提议,而且于蓝的成长经历与“江姐”也十分相似。
比“江姐”江竹筠晚出生一年的于蓝是“江姐”的同龄人,两人还于同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于蓝1921年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于蓝便跟随继母逃难到河北张家口。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陷落,于蓝就辍学了。
于蓝曾经被日本宪兵队抓捕过,被他们拿皮鞭抽、用脚踢,早早就在心中埋下了革命抗日的种子。
见到日本的装甲车在城里横行,于蓝“感觉车轮就像碾过自己的胸口一样”。
1938年,17岁的于蓝决定与革命青年一起步行前往延安。
出发前,于蓝同窗好友的母亲把她的原名“于佩文”改为“于蓝”,喻意为“青出于蓝”。
到达延安后,于蓝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和女子大学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于蓝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实验剧团,成为了一名话剧演员。
1949年,于蓝主演了自己的首部电影《白衣战士》,电影之路从此开始。
1961年,于蓝在生病住院期间看到了小说《红岩》的连载,她被其中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于是萌生了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想法。<
文章来源:《文艺生活》 网址: http://www.wyshzzs.cn/zonghexinwen/2020/0629/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