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栏[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投[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征[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刊[06/29]
东坡的文艺生活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凡是略读过一点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东坡是中国文坛上一个著名的人物。东坡的文学作品,全恃天才,不假人力。他对于一切的文艺,竟没有一样不会,且各有相当的位置。但是,
凡是略读过一点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东坡是中国文坛上一个著名的人物。东坡的文学作品,全恃天才,不假人力。他对于一切的文艺,竟没有一样不会,且各有相当的位置。但是,没有听见他用过什么苦功。不但不曾用过苦功,而且是当作一件游戏事看待。试看他自述道: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他又说道:
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编者按:此段似引自《宋史·苏轼传》,“作文”前有“尝自谓”三字,然“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为本传之论,非苏轼语。查《苏诗文集》卷四十九《与谢民师推官书》,苏轼这段话并非自称,而是称赞谢民师的书法及文章:“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又说道:
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这三段话,差不多把他自己文学的特色,老老实实,清清楚楚,告诉人家。我们再看他自述作诗的话。他于《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的诗,后半首道: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作诗如追亡逋,要火速追上,一松手,便被他逃走了。这好像是笑话,而不知确是实情。然这样的作诗者,也全在遇着机会时,火急捉住,不要把机会放过;倘没有遇见机会时,也不能勉强寻机会,决不是苦吟深思的诗人,所能彀学他这样的做;然他也不能做苦吟深思的诗。
总之,东坡这四句诗,也充分描写出他的作诗的生活,充分说明了他的诗的特色。
说到苏东坡的词,也是宋朝的一个大家。他在那时候,和柳永都以善作词著名,他有幕客某某,是善歌的,东坡问他:“我词比柳耆卿(就是柳永)何如?”某说:“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听了,不觉大笑。
这位幕客的话,也真能道得东坡词的好处。
东坡除了文、诗、词而外,兼能书,能画,而书法尤为著名。他写字,也恰如他作文作诗一样,全是天才,不假人力。试看他《跋文与可论草书后》的一段话道:
余学草书凡十年,终未得古人用笔相传之法。后因见道上斗蛇,遂得其妙。乃知颠、素之各有所悟,然后至于如此耳。
又云:
留意于物,往往成趣。昔人有好草书,夜梦,则见蛟蛇纠结。数年,或昼日见之。草书则工矣,而所见亦可患。与可之所见,岂真蛇耶?抑草书之精也?予平生好与与可剧谈大噱,此语恨不令与可闻之,令其捧腹绝倒也。
从蛇打架而悟到写草字,真是奇谈。而且他说:“余学草书凡十年,终未得古人用笔相传之法,后因见道上斗蛇,遂得其妙。”如此说来,那十年工夫是枉用了。不会写字的人,也不必伏案,执笔,临什么帖,摹什么碑,只消望田沟草堆里去守着,看一回蛇打架,立刻可以领悟,拿起笔来一挥,就可以成为草书名家了。在事实上说得通么?那当然是不通。所以我记东坡的话,连带要声明一句:读者如要学写草字,切不可因此一言而上了东坡的当。倘然不听我的忠告,而上了东坡的当,那么,我是不负责的。
这样说来,东坡的话又全是骗人的话么?那我又要声明:东坡的话,或者说得太过分些,但决不是完全骗人。为什么呢?读者要知道:他是先学了十年学不成,及一见蛇打架,才领悟得。倘然不先有这十年的工夫,任凭你见一百次蛇打架,也是无用。这就是我忠告读者的话了。不过,我自己固然没有学过十年书,也没有见过蛇打架,所以写起字来,总是写不好。
东坡《题文与可画竹》(编者按:据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此诗原题作“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最后一句作“谁知此疑神”)的诗道: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画竹能将身与竹俱化,那么,画梅也必须将身与梅俱化,画什么,将身与什么俱化,如此,画才能得神。文与可是善于画竹的,然而当他画竹时,已经将身与竹俱化了,任便什么都不管了,所以他的将身与竹俱化,在他自己还没有知道,而一般的人又不能知道,只有东坡能知道,只有东坡能说得出。
文章来源:《文艺生活》 网址: http://www.wyshzzs.cn/qikandaodu/2021/0509/1444.html
上一篇:文艺的历史发生与区域流变
下一篇:向美丽的烦恼说不安徽文艺出版社举行美丽的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