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用阅读改变一座城市

来源:文艺生活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2年12月,一群重庆书友在南坪少数花园发起了一场“慢阅读运动”,该活动旨在抵制一切快速而肤浅的浏览,同时倡导有质量有意义的真正阅读。到现在为止,两年半过去了,“慢阅读

2012年12月,一群重庆书友在南坪少数花园发起了一场“慢阅读运动”,该活动旨在抵制一切快速而肤浅的浏览,同时倡导有质量有意义的真正阅读。到现在为止,两年半过去了,“慢阅读运动”开展得如何,有没有达到初衷?

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这场活动的发起者、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元胜先生,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对于一座城市应该具备何样的阅读氛围,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Q:本刊记者

A:李元胜

Q:2012年慢阅读运动开展后效果如何,有没有达到初衷?

A:慢阅读运动开展两年半以来,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我以前的估计。当时是一百个读书人共同发展的,是读书人圈子里的一个事件,想带动民众的读书热情。两年多的实践后,各种活动都很受民众欢迎,还带来了很多文化产品,给重庆的风尚带来了变化。慢阅读运动对一个城市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估计。另外,慢阅读运动也有学术含量,有一些议题也做得很好,或者一些名家的自由谈活动都超出了预料,对城市有很大的影响,参与者也有很多收获。可以说我们第一批参与者的初衷都没有改变,应该是及时总结,把这个活动推向更深入。

Q:重庆和其他城市相比阅读氛围如何,理想状态是什么样?

A:重庆以前的文化氛围是比较差的,是码头文化和市井文化相混合的一个市井文化。民间对文化是不信任和不尊重的,没有热爱文化的氛围。主要原因是重庆历史上的战乱造成了文化的断裂,还有恶劣的自然环境。从积极的角度讲重庆的读书文化属于青春文化,有热情但没有深度,有感性但缺乏理性。这个文化氛围对读书情况是不利的。但是直辖过后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城市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经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从全国各地来到了重庆,区县的年轻人经过教育后也留在了主城区,这样就新增加了对文化文艺生活感兴趣的参与者,这些人改变了重庆民间的风尚。他们更喜欢学习,爱读书以及发表自己的观点。我看到了重庆的转变,虽然还需要时间的积累,目前和北上广以及成都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我看好重庆的前景。

在提高重庆阅读氛围上,我觉得政府的引导还是很重要的,当然政府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读书月,对社区图书馆的建立,还有中央政府对书店的扶持,但是文化企业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政府的扶持还是应该加大力度。另外就是读书运动的引导,能够密切联系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遇到的问题来读书,这是读书最有价值的影响。我觉得读书就应该参与到城市的变化中来,应该解放思想,提倡百家争鸣,能够有一个自由的交流平台,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Q:你觉得在这个碎片化的阅读时代,大家应该如何阅读?

A:基于手机平台的阅读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最主要的一个模式,有些人会担心这对阅读会产生影响,但实际上这把我们日常碎片化的生活做了一个很好的结合,你可以在任何时候非常方便地进行阅读,这对信息的多样性和新信息的了解是非常有用的。在面的广度方面,手机平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我们应该感谢这个时代,使我们能够非常高效地接触更多资讯。但是仅仅有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却是不够的,每个人应该认真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增加自己的阅读深度。这样可以利用好这个时代的优势又回避了这种碎片化方式的不足。

Q:你如何看待民间的读书会?

A:我觉得非常好,我也参与过民间的读书会。虽然水平不太整齐,但我也接触到了一些有深度的读书会。我觉得读书会应该成为社区生活的基本部分,让人们可以方便地参与进来。

Q:最近你读了哪些书,给年轻人有哪些阅读建议?

A:在社科阅读方面,我推荐刘瑜的《观念的水位》,这本书理性地从制度上来看怎么改进,而不只是情绪化地看到了不足。在自然阅读方面,我对植物很感兴趣,有个三年的读书计划,我推荐《檀岛花事》这本书,个人非常喜欢。重大出版社新出版的《过度诊断》也是一本好书,现在大家处在一种在思想上过度保护,但行动上缺乏这样的焦虑状态中,不少章节我也推荐给了身边的朋友。

2012年12月,一群重庆书友在南坪少数花园发起了一场“慢阅读运动”,该活动旨在抵制一切快速而肤浅的浏览,同时倡导有质量有意义的真正阅读。到现在为止,两年半过去了,“慢阅读运动”开展得如何,有没有达到初衷?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这场活动的发起者、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元胜先生,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对于一座城市应该具备何样的阅读氛围,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Q:本刊记者A:李元胜Q:2012年慢阅读运动开展后效果如何,有没有达到初衷?A:慢阅读运动开展两年半以来,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我以前的估计。当时是一百个读书人共同发展的,是读书人圈子里的一个事件,想带动民众的读书热情。两年多的实践后,各种活动都很受民众欢迎,还带来了很多文化产品,给重庆的风尚带来了变化。慢阅读运动对一个城市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估计。另外,慢阅读运动也有学术含量,有一些议题也做得很好,或者一些名家的自由谈活动都超出了预料,对城市有很大的影响,参与者也有很多收获。可以说我们第一批参与者的初衷都没有改变,应该是及时总结,把这个活动推向更深入。Q:重庆和其他城市相比阅读氛围如何,理想状态是什么样?A:重庆以前的文化氛围是比较差的,是码头文化和市井文化相混合的一个市井文化。民间对文化是不信任和不尊重的,没有热爱文化的氛围。主要原因是重庆历史上的战乱造成了文化的断裂,还有恶劣的自然环境。从积极的角度讲重庆的读书文化属于青春文化,有热情但没有深度,有感性但缺乏理性。这个文化氛围对读书情况是不利的。但是直辖过后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城市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经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从全国各地来到了重庆,区县的年轻人经过教育后也留在了主城区,这样就新增加了对文化文艺生活感兴趣的参与者,这些人改变了重庆民间的风尚。他们更喜欢学习,爱读书以及发表自己的观点。我看到了重庆的转变,虽然还需要时间的积累,目前和北上广以及成都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我看好重庆的前景。在提高重庆阅读氛围上,我觉得政府的引导还是很重要的,当然政府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读书月,对社区图书馆的建立,还有中央政府对书店的扶持,但是文化企业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政府的扶持还是应该加大力度。另外就是读书运动的引导,能够密切联系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遇到的问题来读书,这是读书最有价值的影响。我觉得读书就应该参与到城市的变化中来,应该解放思想,提倡百家争鸣,能够有一个自由的交流平台,这也是非常重要的。Q:你觉得在这个碎片化的阅读时代,大家应该如何阅读?A:基于手机平台的阅读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最主要的一个模式,有些人会担心这对阅读会产生影响,但实际上这把我们日常碎片化的生活做了一个很好的结合,你可以在任何时候非常方便地进行阅读,这对信息的多样性和新信息的了解是非常有用的。在面的广度方面,手机平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我们应该感谢这个时代,使我们能够非常高效地接触更多资讯。但是仅仅有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却是不够的,每个人应该认真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增加自己的阅读深度。这样可以利用好这个时代的优势又回避了这种碎片化方式的不足。Q:你如何看待民间的读书会?A:我觉得非常好,我也参与过民间的读书会。虽然水平不太整齐,但我也接触到了一些有深度的读书会。我觉得读书会应该成为社区生活的基本部分,让人们可以方便地参与进来。Q:最近你读了哪些书,给年轻人有哪些阅读建议?A:在社科阅读方面,我推荐刘瑜的《观念的水位》,这本书理性地从制度上来看怎么改进,而不只是情绪化地看到了不足。在自然阅读方面,我对植物很感兴趣,有个三年的读书计划,我推荐《檀岛花事》这本书,个人非常喜欢。重大出版社新出版的《过度诊断》也是一本好书,现在大家处在一种在思想上过度保护,但行动上缺乏这样的焦虑状态中,不少章节我也推荐给了身边的朋友。


文章来源:《文艺生活》 网址: http://www.wyshzzs.cn/qikandaodu/2020/0717/397.html



上一篇:浅谈传媒文化影响下青年学子的文艺生活
下一篇:百花盛开云之南:云南省2014年群众文化“彩云

文艺生活投稿 | 文艺生活编辑部| 文艺生活版面费 | 文艺生活论文发表 | 文艺生活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艺生活》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